基层特稿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中心>基层特稿>详细内容

90后青年田桂虎:在桂北大地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

发稿时间:2025年05月13日 来源:检修公司 通讯员:吴清华 点击数: 字体:【

距离资源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地方,群山连绵起伏,广袤的草地和绿植一望无垠,广西第一座风电场——金紫山风电场便坐落于此。这里平均海拔1300米,即使七月,气温也只有20摄氏度左右。蓝天白云之下,一座座白色风机如钢铁巨人般擎天而立、随风转动。作为检修公司卓洁桂林分公司最年轻的场站负责人之一,田桂虎独立管理着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金紫山风电场。他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,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职场新人到技术骨干的蜕变。

  

从零到一  桂北高山上的破茧之路

2018年8月,承担着“为广西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”的特殊使命,检修公司正式成立。彼时刚从大学校园走进工作岗位的田桂虎,成为检修公司第一批“大学生维检员”。“第一次看到顺着陡峭的山脊绵延到天边的风机群时,那种震撼至今难忘。”回忆起初次上山的场景,这个湖北小伙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。

“白手起家、从零到一”,是检修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,也是包括田桂虎在内的一大批年轻人最真实的职场“开篇脚本”。初次踏上金紫山风电场,田桂虎只是个对风电行业一无所知的“小白”。面对庞大复杂的风机,他既好奇又迷茫,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。专业课程与现场实操的差距、变桨系统故障处理的逻辑、变流系统控制逻辑的复杂程度,都让他倍感压力。

金紫山风电场于2012年正式投运,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,设备故障缺陷也逐渐变多。那段时间,他每天都跟在师傅身后爬风机、递扳手。第一次徒手攀爬风机的经历,让他至今记忆犹新。没有掌握攀爬技巧的他,在攀爬过程中每向上一步都无比艰难,到达机舱时,整个人几近虚脱。这次经历让他明白,在工作中唯有强大自身,才能战胜任何困难。后来,他参与完成了风机免爬器的安装工作,此项技改大大优化了维检人员的体能分配,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
他像一块海绵,不断吸收着关于风机故障处理的知识。“风机不会说话,但每个故障都是无声的考题。”从检修公司第一次风机半年检开始,田桂虎几乎参与了金紫山风电场全部检修任务,大多时间都在机舱里度过。从学习风机的原理、运行方式、结构开始,他慢慢熟悉风机,掌握其运行规律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逐渐学会独立思考,研究风机的控制逻辑,实现了从一无所知到能够单独处理风机故障的进步,也从一名恐高青年变成了如今的“云端行者”。他在高山之巅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破茧蜕变。

  

向下扎根  技术攻坚中的淬火锤炼

田桂虎是一个“较真儿”的人。2021年寒冬,金紫山风电场变桨充电器突然出现批量故障,此时已是技术员的田桂虎带领着检修团队上百次的攀爬风机,往返于机舱,虽是冬天,但汗水每次都能浸透身上的工作服,只为确保能够检查到每一个变桨充电器。他拆解研究了上千个元器件,虽然及时处理了设备故障,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准确找到凝冰导致电路板短路的症结,这成为了那个冬天田桂虎心里最大的心结。

“真正的技术,是在与故障‘死磕’中炼成的。”回忆起这次故障处理的全过程,田桂虎眼神里充满了自豪。第二年的风机全年检如约而至,田桂虎知道,这是根治这一“顽疾”的最好契机。他主动咨询设备厂家,详细了解变桨充电器可能的损坏原因,同时组织现场人员深入风机内部排查,记录元件故障时刻的指示状态,刨根问底、抽丝剥茧,最终成功找出触发故障的真因实据,并组织设备厂家制定了进一步的治理措施,彻底解决了这一故障。

  

“就像医生给危重病人会诊,我们必须赶在风速回升前让风机恢复心跳,这是每一个检修人的职责。”采访过程中,田桂虎多次提到“医生”这个词。他说:“常年与风机为伴,我觉得自己与风机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人与机器的关系,更像是伙伴。我会时刻关心金紫山风电场每一台风机的健康状况,会为它们的‘生病’而着急,我想,我必须更好打磨自己的技术,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‘风机医生’。”

在田桂虎的手机相册里,我看到了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金紫山,有春日云瀑漫过山脊,有夏夜星河垂落塔尖,也有秋晨雾凇凝结叶片,亦有冬午暖阳穿透齿轮箱。田桂虎总能准确地说出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检修故事,这是他在桂北高山向下扎根、不断进步的最好见证。

从最初面对简单故障的手足无措,到如今可以独立处理绝大多数风机故障;从需要前辈护航的新人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,田桂虎的快速成长印证着检修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。“以后想成为一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”谈及未来,这个腼腆的年轻人目光坚定。在检修公司,像田桂虎这样的青年先锋并非个例。他们用布满厚茧的双手触摸理想,以检修图纸为画布勾勒未来宏图。他们脚踏实地,埋头苦干,为公司创新发展贡献蓬勃力量;他们扎根基层,在转轮室与机舱里肆意挥洒着汗水,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悔地绽放着青春。

分享到:
[打印正文] [添加收藏]